发布时间:2021/9/18 15:04:21
《绿皮小火车》剧照。刘旭峰供图
即将上映的电影《绿皮小火车》中的火车原型,正是7524次列车。1971年11月,平汝铁路开通,为了解决煤矿工人及家属的出行需要,7524次列车开始运行。赖华红说,去年5月1日起,7524次列车正式冠名为“石炭井号”旅游列车,车内保留了人们熟悉的吊顶小风扇、上下推拉式车窗,还有可以相对而坐的桌椅,标志性的绿色让人仿佛置身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很轻易就勾起心底的那些旧时光。
谈及电影,影片制片人——宁夏红影星影视城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刘旭峰说,影片通过对郭成平凡生活的讲述,把观众的思绪带回那个火热的年代。往返于城市和矿区的绿皮小火车像是块“活化石”,是石嘴山市的一张文化名片,承载着时光的记忆,见证60年的艰辛历程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,以及所付出的沉重代价。
这列小火车代表着远方
“为了选景,我曾带着导演和编剧一行人,在两个月时间里,坐了十几趟绿皮小火车,火车开得慢,大家聊着聊着就天南地北地侃大山了,那是种完全放松的状态,好像只有上了火车才能找到!”刘旭峰说,自己就是石嘴山本地人,小时候也经常坐这趟车,现在能让它也成为影片“主角”,感觉很奇妙。
车站旁有人家。曹海英供图
“绿皮小火车,代表着远方。能坐火车,就能去很远的地方。我自己第一次去大武口,是十来岁的时候,就是跟着父母坐的这趟车。那时候很少出门,坐上火车就很兴奋,下了车,还能下馆子吃顿好的,印象还是很深刻的。”电影《绿皮小火车》根据我区著名作家季栋梁的同名小说改编,季栋梁说,跟过去相比,今天的石嘴山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但人们熟悉的那辆绿皮火车,却一直在行驶中,成了很多人情感的寄托。
季栋梁说,目前《绿皮小火车》的长篇小说也即将出版,写的就是石嘴山的三线建设。“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这本书,可以来坐坐咱们的绿皮小火车。”
《绿皮小火车》电影海报。刘旭峰供图
《绿皮小火车》影片由石嘴山市委宣传部、石嘴山市新闻传媒中心出品,北京城宣文化发展中心负责摄制,张鑫导演执导,国内知名演员周浩东、张铎等主演。影片全部镜头将取景于石炭井、原西北煤机一厂等地。以石嘴山建市60年来的发展变迁为时代背景,讲述影片主人公郭成、周喜梅一生平凡而又感人的爱情故事,讴歌以煤炭战线广大干部职工为典型代表的石嘴山人艰苦奋斗、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和家国情怀。
离开或回来,它一直在那里
《绿皮小火车》剧照。刘旭峰供图
7524次列车,很普通,又不普通。在交通工具发达的今天,老式的绿皮车从硬件和速度上,自然落后;但也正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,一辆绿皮火车,就像是从人们的回忆中驶来一般,带着过去岁月的印记,带着念旧的人们,重温那些看起来无比珍贵的慢时光。
它的“慢”十分珍贵
“石炭井号”列车途经暖泉、石嘴山、平罗、大武口、大磴沟、呼鲁斯太,运行里程143公里,单程运行时间4个小时。
7526次列车的火车票。曹海英供图
“中午火车会在汝箕沟停留2小时,13:40再返回银川。”列车长赖华红说,绿皮小火车的硬件设施自然不能与空调特快车、动车或是高铁相比,但它的“慢”,却显得十分珍贵——静静坐在窗边,属于这条铁路线的四季景致尽收眼底,感觉时间都慢下来了。沙枣花、蒙古扁桃,还有许多不知名的野花在春夏之际,坚韧地开放在戈壁上;如果幸运,还能看到成群的羊、两三匹马,或者四五头野驴;到了冬天,山上银装素裹,再没有比坐着火车看雪山更快意的事了。
石嘴山人周卫是做音响灯光生意的,这次投入设备支持电影的拍摄。“这个季节沿途风景是最美的,火车穿梭在山谷中,一路上可以看到各种奇石。”周卫看着窗外笑着说,自己是上世纪60年代生人,记得二十出头时,最喜欢带女朋友去坐绿皮小火车,“都是年轻人,一路欢声笑语,和现在坐火车的心情可不一样。”
当年最好的交通工具
77岁的石嘴山人梁兴茂,是当地“演艺圈的组织委员”。只要有剧组来石嘴山取景拍摄需要群演,准会第一时间找“老梁”。老梁是1965年坐着绿皮火车一路向西来到宁夏的。他记得自己到大武口下车的时候,已是夜里,下车后,大风呜呜地叫,心里突然很难受。没有房子,没有床,同行而来的其他东北知青,就都在会议室里打地铺凑合了一夜。第二天一睁眼,头件事,就是盖房子。
7524次列车窗外的风景。曹海英供图
说起绿皮小火车,梁兴茂说,最初自己是在大武口宁煤建材厂工作,就在大武口车站附近,所以每天车站过车,过什么样的车,他都能看到。那时候梁兴茂还有一个艰巨的任务,就是下班后骑自行车接爱人回家。“她那时候在武当庙下面的果园上班,就在铁路边上,所以我骑车接她时,天天都会碰见小火车开往石炭井、平罗、银川。”梁兴茂说,直到家里有孩子了,一家人才经常带孩子坐绿皮小火车到石炭井玩,父母想去平罗、银川转转,也坐这列车。
“绿皮小火车是我们这代人最熟悉的交通工具。”梁兴茂说,现在,小火车像是一种情感寄托,它可以送你离开,也可以带你回来,它一直在那里。
和过去时光交错
作家曹海英也曾是矿区儿女,18岁以前,她一直在白芨沟矿生活,上大学后才走出矿区,之后的日子,只要有机会回石嘴山,她都要坐7524次列车。
一棵树见证了火车的时光。曹海英供图
“我父母这一代人,为国家的能源建设、工业建设,把最好的年华都留在这里了。他们生活生产的痕迹也留在这了,他们的情感精神带有这里的印记,有很多可待挖掘的东西,需要作家去挖掘、寻找,让更多人知道。我们对此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。”曹海英说,为写作采风,这一两年,她频繁乘坐绿皮小火车回石嘴山,每一次都像按下了“回忆”按钮,回想起很多过往。比如小时候一放假,她就要坐火车去银川的奶奶家。出门前,妈妈会多给她备一套暗色的外衣,上车就要穿上。“因为那时候车窗是可以打开的,车外的煤灰、烟气会往车厢里钻,特别呛,如果穿浅色衣服,很容易脏,所以就想了这么个办法。”
“现在矿山治理,山上的绿化越来越好了,一些滥挖滥采的矿也关停了,山一下子就变得干净了,路上也没有煤灰了。尤其是遇上晴朗的天气,山的地壳走势,一层一层的岩石,看得清清楚楚,真的是一种雄浑的美。”曹海英说,“现在想来,绿皮小火车带给我们和过去时光交错的感觉。有些乘客虽然没有矿区生活的经历,但坐在绿皮小火车上,也会回味属于自己的过去。”
开了半个世纪的小火车
石嘴山市是国家“一五”时期布局建设的十大煤炭基地之一,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,贺兰山下一些大型煤矿相继建成。1971年,有着“太西煤走廊”之称的包兰铁路支线——平汝铁路开通。由此而来的还有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铁路工人和煤矿工人。同年11月,507次列车(7524次列车前身)肩负起运送煤矿工人的使命,成为当时宁夏唯一一趟普通客运火车。
平汝铁路起自石嘴山市平罗县境内包兰铁路上的平罗站,之后几乎一路贴着宁、蒙省界前行,从陶斯沟站进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,又在白芨沟站回到宁夏境内,终点至汝箕沟站。平汝铁路地势复杂,由于地处贺兰山与乌兰布和沙漠交界处,所以从大武口站开始,铁路两旁就布满了连绵的沙地。过了大武口站之后铁路逐渐进入山区,红褐色的丘陵绵延不绝,嶙峋的怪石遍布山坡,铁路在山沟里蜿蜒。